當你開始看了十分以上履歷時,會開始注意到有些履歷就是不對勁。錯字、語句不流暢或缺少資訊等等,例如只有寫經歷但沒有寫內容。就可以開始對履歷作形式審查。
形式審查是來自法律術語,主要是基於審查人員量能有限,如果每案都仔細端詳(所謂的實質審查),在有生之年是一定審不完的。例如 2022 年一整年,全國各級法院「新」案量就將近 358 萬件。為了將精力專注在沒有問題案件上,形式審查就派上用場。法規或機關會列出各項申請/聲請應該要具備那些事項,分類哪些是可以快速判斷的(形式審查)、哪些是要仔細看或者是涉及專業分工的(實質審查),比方說很明顯文件沒有備齊情況,就是可以直接退件,不用再判斷。
在閱讀履歷時,你可以用類似技巧,列出缺失事項,再來判斷要不要進一步看這分履歷。
以下是履歷上可能會遇到狀況:
舉一個極端點例子,你可以想像整分履歷都用哥德體撰寫,會是怎樣的閱讀體驗?
【圖片來自維基百科哥德體條目】
履歷內容難以閱讀,可能出於以下幾種原因:
履歷如果初步讓你看不下去,通常就是排版格式讓你難以接受。
履歷欠缺必要資訊時,你會很難評價此分履歷。
什麼是必要資訊?可以從職務說明書推敲而來。以軟體工程師為例:
以這職務需求條件描述,通常對應的就是:
職務需求 | 履歷資訊 | 判斷內容 |
---|---|---|
資訊工程相關科系畢業 | 學歷、科系、學位 | 求職者是否具有資訊工程相關科系學歷 |
軟體開發相關工作經歷 5 年以上 | 工作經歷內容、在職期間 | 職務內容是否和軟體開發關聯以及計算年資 |
深諳 JavaScript 或 TypeScript 程式語言、具有網路爬蟲、資料處理相關經驗者佳、具有 MongoDB 或 NoSQL 開發經驗佳 | 工作經歷、作品集 | 求職者是否具備對應程式語言、資料庫等軟體開發能力 |
此時你就需要在履歷中瀏覽「學歷」「經歷」「作品集」等區塊,判斷面試者是否滿足職務要求;當履歷中沒有這些內容或者內容不全,通常就無法進一步判斷面試者是否合適。
當履歷內容只有隻言片語時,你很難去確認可信度。舉幾個內容過少例子:
有些時候履歷內容會和大眾比較不一樣,頻率不高但仍會出現:
用字會因文化背景、世代差異以及場合多少不同。履歷通常會認定是正式場合文書,會期待是正式書面用語以及用比較嚴謹方式寫作。有時候會在自我推薦函、自傳出現流行用語或時代用語,就看你能不能理解意思。
寫作時錯字難免出現,但當一篇文章反覆出現錯字,你就要思考作者細心程度如何。在履歷中也是,如果出現一兩個錯字,可能無害大局;但如果出現大量錯字時,就要進一步討論了。另外有些錯字可能無傷大雅,但有些錯字,會影響專業知能評價。
常見錯字情形:
先說,中文是有文法的。當你看到語句不流暢時,要判斷是文法還是論述邏輯導致。
寫作文法結構,會受到寫作者語言熟練度影響,以及當寫作者有多語背景時,文法會混雜其他語系。如果寫作者有台語背景就會有:「我有天碰到你姑姑」「拉麵不錯吃」。另外常見是晶晶體,例如「是一位 Python fullstack 工程師,做了許多 Side project,可以 0 to 1 建構 service。」。
比較有影響是論述邏輯,例如內容敘事前言不對後語、自相矛盾或語焉不詳。這裡有幾種判讀方式:
在現代雲端服務當道情況,履歷附件也常放在雲端服務上,就可能因為網路通訊或其他不可控因素導致連結失效,例如公司資安政策無法連線高風險地區服務,或者剛好雲端服務壞了。通常處理方式:
檔案無法開啟就比較棘手,因為不確定是格式問題還是檔案毀損問題。
這情況是看完履歷後不知道對方目的為何。例如一間非上市櫃公司開了一個行政助理缺,結果來一位全球前 500 大公司資深祕書來應徵,通常反應不會是中樂透而是困惑,會覺得對方明明有更好選擇,那為何會來投遞呢?
隨著招募以及閱讀履歷增加,你應該會對於履歷學經歷分佈有一定了解,假設呈現常態分佈,大部人是集中在中間的 68.2%,這種情況就是收到了常態分佈偏右 2-3 個標準差外的履歷,屬於 PR97 以上履歷。
以我玩經驗來說,可以把應徵者區分為幾種職業:
對於公司最好就是魔法師或傭兵,冒險家不好不壞,最差就是遇到刺客。這時你可以:
當遇到以上類似狀況時,就要判斷履歷其他部分是否可圈可點而瑕不掩瑜?畢竟以上這些問題嚴重程度可大可小,例如排版不重要應該關注在經歷內容等等。不同面試官會有不同認定,我的問題不一定是你的問題。
再來形式審查並沒有說一定要篩掉什麼比例,你想藉此篩掉 10%、30%、50%都沒問題,即使 0%也可以,代表收到履歷極為優秀。重點在於列出團隊認為有問題事項,而不是在乎篩選比例多寡,避免因噎廢食,放棄許多優秀履歷。
所以你可以:
最後要注意是,形式審查方式在履歷應用上,主要目的是快篩。通常是篩選掉有明顯問題或條件不備履歷,將精神集中在審閱精心寫作的履歷上。